新时代的边疆追梦人之五:傈僳青年学习成就未来
+ 收藏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只要我们坚持实干兴邦、实干惠民,就一定能够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夕阳下,风景如画的芒市广场上,傈僳族青年余胜连与同事正在加班加点拍摄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视频。

  余胜连是德宏传媒集团民语民文中心傈僳语文部主任,他与妻子早李燚是一对80后傈僳族伉俪,是沐浴着伟大祖国的春风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青年。他们一起求学、共同成长、并肩前行。他们一路从傈僳山寨携手走来,共同体会成长的酸甜苦辣,为实现梦想努力拼搏,也见证着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傈僳族同胞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

  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感谢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让我们都能上得起学!”1990年,余胜连跟着寨子里的哥哥姐姐,徒步七八公里到盈江县支那乡支东村达海完全小学开始念书。那是一个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每周六上午徒步回家,周日下午又相互邀约前往学校。冬季沿途的皑皑白霜,打湿了单薄的布鞋,冻红了一张张小脸。

  小学五年级,因学习成绩优异,余胜连和早李燚分别从支那乡和苏典乡考入盈江县民族寄宿制中学预科班,成为同班同学。就这样,两个来自不同山乡的傈僳族孩子相识了。

  艰苦的生活环境挡不住他们对学习的热爱,由于出身贫寒,都早早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也更加清楚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艰辛求学路,每一天都努力拼搏。高中毕业后,他们双双考入云南民族大学。早李燚大学毕业后考入四川外国语学院攻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学成返乡服务德宏发展

  2007年秋,大学毕业后,精通傈僳语言文字的余胜连考入德宏民族出版社。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参与编校了《德宏州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手册》《维西傈僳族基本语言词汇(1)》《傈僳箴言》等数十部傈僳文图书和音像制品,还多次担任德宏州中级人民法院庭审现场翻译,帮助多个傈僳族村寨翻译村规民约,长期致力于边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疫情是磨刀石,检验着党员干部的担当。近3年来,余胜连先后赴瑞丽参加疫情防控工作100余天。最长的一次,他在瑞丽疫情防控值守点驻扎了28天后,又接到单位通知,继续留在瑞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担任瑞丽市勐卯街道姐东村丙午村民小组三级联防所所长。他二话不说,统筹联防所所管段疫情防控、边境管控、饮食起居等工作,持续抗疫近4个月。

  “因为家人、爱人、朋友都在德宏,更因为我的根在德宏。”早李燚研究生毕业后,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毅然选择回到德宏,成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

  早李燚现任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从事基层党建、英语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年复一年为家乡德宏的教育事业贡献着力量。工作以来,她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个、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建课题1个,参与云南省教育厅课题2个,发表论文10余篇。2019年1月被认定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长期担任国际互联网德宏新闻中心英语编译,负责新闻稿件的编译工作;多次受邀担任各类比赛评委、民族口语测试员等。因工作成绩突出,她多次获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校级优秀辅导员”“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等荣誉;她指导学生在省级英语口语比赛、教学设计大赛等比赛中频频获奖,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携手奋进新时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早李燚听完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倍受鼓舞,她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高校教师,今后我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不忘为国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为边疆培养更多的人才。”

  盈江县苏典乡茅草村,是一个傈僳族聚居的边境村,余胜连正在编译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稿,准备近期到茅草村宣讲。他说:“近期我的工作重心就是党的二十大宣传工作。我将发挥语言优势,结合成长经历,用普通话+方言+傈僳语的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傈僳山寨。”

  傈僳族有句谚语说:“没有知识就会成为别人的奴隶”。从傈僳山寨走出来的余胜连和早李燚表示,他们最想告诉傈僳族孩子的心里话是:努力读书,不懈奋斗,给自己和民族一个美好的未来!

  余胜连夫妇是边疆傈僳族青年的一朵浪花。星光不负赶路人,迎着新时代的春潮,更多的傈僳族青年将奔向更广阔的星辰与大海。

  德宏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曹园雅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