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边疆沧桑巨变系列报道之蔡顺珍和她的父辈祖辈
+ 收藏

  在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傈僳族特色民居前,记者初次见到了24岁的傈僳族妇女蔡顺珍。她一手抱着刚满岁的小女儿,一手拉着大女儿,一笑就露出白牙……而两年前,芒市镇拉怀村普照村民小组的43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勐板河水源地周边的山上,山高路陡,房屋低矮,守着山林薄田过日子。

  “普照村民小组户户住新居,处处换新颜,家家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村民幸福感节节攀升。”普照村民小组组长麻天有说,普照是一个纯傈僳族聚居的村寨,于2021年从芒市镇回贤村牛场村民小组搬迁至此。在村小组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主动走出去寻找就业渠道,人均年收入实现了翻番。而这只是德宏州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绘就兴边富民美丽新画卷的一个缩影。

  1953年7月23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一代代德宏儿女团结协作、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一步步携手走出封闭、走出贫穷、走向幸福,昔日一穷二白的蛮荒之地摇身一变成为生机勃勃的幸福家园。在90后蔡顺珍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和担当,只要肯想肯干,梦想终会实现。

  祖辈:“能吃饱穿暖就是最幸福的事”

  1942年出生的余明凤是蔡顺珍的奶奶辈。

  回忆起德宏州成立70年来那些难忘的人生故事,余明凤沧桑的脸上露出苦涩:“那时候的日子苦啊,家里孩子又多,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每年的七八月份最难熬,实在没有吃的就只能挖草根、啃树皮,但就算是这样,也只能勉强凑个五分饱。”

  听着母亲细数往事,麻天有心有触动,连忙接过话头:“我们家当时在村里也算是少有的富户了,可是在我的印象中8岁以前都是光着屁股、打着光脚长大的,一年到头家里偶尔吃顿肉还要靠抢,哪像现在的孩子一年有10多套新衣服随便穿,肉放在桌上变冷了也没有人吃。”

  1950年4月芒市解放,8月工作组驻村蹲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群众送医送药、发放救济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1964年,余明凤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积极配合工作组做好农村农业工作。因工作认真负责、有担当,同年被提拔为村干部,从这之后,她更忙了,每天早出晚归带领村民种好地、管好田,争取多收粮,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挨饿。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够看到大家吃饱穿暖,再苦再累都值得。”

  时至正午,普照家家户户升起炊烟,尽飘五谷之香,余明凤热情地邀请我们在家里吃饭。“不要害羞,想吃什么自己夹,管饱。”一句简单的话,却说尽了人生的历程。因为亲历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她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时时不忘叮嘱家里人要勤俭节约,不准浪费。

  父辈:“要是有条公路就好了”

  “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条公路直达村寨,人背马驮的日子过怕了。”2013年时任芒市镇回贤村牛场村民小组组长的麻天有清晰地记得,村里通公路那天,自己高兴得像个孩子,四处奔走相告,与村民分享喜悦。“搬砖、铲土、铺石……那时候,自己巴不得一天24小时都与施工队待在一起,就为了早日结束又土又灰,出门‘两头黑’的日子。”在麻天有的带动下,附近的村民每天都会去帮忙,2004年公路修通。说到修路,坐在一旁的村民麻云秀打开了话匣子:“公路修通当天,瘫痪在床的母亲也迫不及待地让我们带她去看看。”至此,牛场村民小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全靠腿”的时代悄然远去。

  “共产党干什么都干得好,我一定要入党,跟党走。”1997年麻天有正式成为党员,用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

  2017年,芒市启动实施勐板河水库水源地保护及综合治理工作,牛场村民小组等多个村寨需整体搬迁。搬迁过程中,普照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余顺高和麻天有多次组织村民召开“院坝会”“居民议事会”,向群众宣传生态环保、地质灾害防治等知识;认真倾听群众搬迁顾虑,了解群众搬迁意愿,收集群众搬迁意见,不断打通搬迁工作的堵点、难点。搬迁后的村寨道路四通八达,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越走越宽,生活恬静安然,家家户户门前“晒”家训。破“旧”立“新”的村民纷纷表示:“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就像‘破了一层壳’,一步登天。”

  走在宽阔平坦的路上,余顺高发自肺腑地说:“我一点点见证了普照的变化,这都是在党的带领下取得的,作为支部书记,我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把石斛种好,发展好产业,一步步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年轻一代:“未来生活更美好”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这么多年来,党员就是村寨发展的主心骨。村里的大小事务都是党员先集中开会凝聚共识,然后分头做群众思想工作……”麻天有说,目前村里共有党员10名,但年龄都在45岁以上,亟需发展新党员补充新鲜血液,增强党支部活力。于是,年轻、有学历的侄女蔡顺珍成了麻天有的第一个发展对象。

  与祖辈和父辈相比,蔡顺珍是一个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不识苦滋味。听着奶奶(党员)故事长大的她跟随父母搬到普照后,看着漂亮的新居、宽阔的入村道路,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也想为村民办点实事。”2022年,蔡顺珍申请入党。发展的接力棒交到了他们这代人的手里。

  “普照紧邻芒市城区,傈僳风情浓郁,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蔡顺珍指着墙内墙外盛放的石斛花向记者介绍:“石斛不仅可以入药还能作为观赏植物。村里家家户户种植了石斛,计划在村外的空地上种满向日葵,实现赏花、赚钱两不误;将民居改造成民宿进行出租,并在文化广场建设党员活动室,用傈僳族服饰、音乐、舞蹈、乐器、文学作品等实物,展示乡村生活的发展和变化。晚上,在村里堆起火塘,手拉手跳三弦,让游客在体验民族风情的同时,感受傈僳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从此爱上普照、恋上普照。”

  “搬迁后,我们把村名改为‘普照’,意为党的光辉普照的地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党的恩情,永远跟党走、听党话。”一代又一代的普照群众会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传唱下去。

  德宏融媒记者 张祖杏 肖素梅 张文娟 通讯员 尤珊珊 文/图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