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70年辉煌历程!
+ 收藏

  砥砺奋进70年

  德宏逐梦开新篇

  2023年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波澜壮阔,70年春华秋实,德宏实现了沧桑巨变、取得了辉煌成就!

  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历届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边疆各族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砥砺前行,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一步跨千年”的历史跨越,绘就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辉煌画卷。德宏州生产总值从1953年的2653万元增至2022年的587.12亿元;公共财政收入由1953年的13万元增至2022年的29.3亿元,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0年风雨兼程,敢教日月换新天!70年来,德宏边疆各族儿女始终与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开拓进取、砥砺前行,成功实现了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千年跨越,实现了从田园荒芜、百业萧条的边陲之地变成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边疆,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70年跨越发展,天翻地覆慨而慷!在德宏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70年,经济建设成就如此辉煌;没有任何一个70年,民生改善如此显著;没有任何一个70年,民族之间如此和睦;没有任何一个70年,德宏边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此满足充实。

  70年砥砺奋进,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德宏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努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德宏新篇章!

  七秩芳华砥砺前行 长歌奋进再谱新篇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70年辉煌历程

  改天换地

  ——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1.和平解放。1950年4月上旬,中共保山地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第41师党委分别与德宏各土司就解放军进驻事宜的谈判获得成功。4月21日至5月15日,解放军41师121团和122团先后进驻芒市、陇川、瑞丽、梁河、盈江、莲山,德宏全境和平解放。与此同时,保山地委、解放军41师党委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和上级组织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作部署,派出军政代表团进驻德宏,代表政府和军队开展工作,德宏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2.人民政权的建立。1953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批复西南局和云南省委,同意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7月18日至23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首届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在芒市举行,406名各族代表出席会议,一致通过将自治区的名称定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自治区首府设在芒市。会议选举出了自治区领导班子。195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更名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87年,出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条例》,明确规定7月23日为建州纪念日。

  自治州成立大会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56年4月,保山专区并入德宏,召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德宏州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从此,州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州一级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1978年12月,恢复召开德宏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得到较好行使。

  德宏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云南省社科院)

  4.政协德宏州委员会的成立。德宏州政协组织的前身是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1956年5月4日-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芒市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政协德宏州第一届委员会领导班子,人民政协组织从此不断健全和完善,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而是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地方机构。从此,政协工作转为协商和监督。

  二、开创边疆民族团结工作新局面

  1.团结民族上层人士。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从分散居住在祖国各地的各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组成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国庆盛典活动。德宏芒市傣族土司代办方克光作为云南代表团成员到北京参加国庆盛典活动。在国庆盛典观礼期间,方克光和其他观礼代表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随后,盈江、陇川、梁河等地的傣族土司和景颇族山官相继受邀进京,开启德宏各族人民心向党的序幕。

  2.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德宏。1951年1月,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南分团到德宏各地访问,传达党中央、毛主席对边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慰问,并带来了毛主席亲笔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锦旗。访问期间,中央民族访问团受到德宏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召开了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和宗教信仰政策,使各族人民进一步了解党的民族政策,热爱伟大的祖国。

  3.组建民族工作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云南省委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尚未完全建立的实际,决定组织民族工作队,全面开展边疆民族工作。1952年至195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派出省民族工作队800多名工作队员到德宏开展工作。省民族工作队到潞西县西山景颇族村寨,与县工作队混合编组,分赴广大农村帮助发展生产,开展各项调查研究,同时广泛开展联系各族群众“做好事、交朋友”的活动,发展积极分子、培养民族干部、建立基层政权组织,进一步疏通民族关系,为德宏土地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和平协商土地改革。1954年,云南省委、保山地委结合德宏实际,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在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采取有别于内地、不使土司激烈反对、自上而下的协商方式进行土地改革。1955年4月,在潞西县10个傣族乡进行土改试点,同年7月结束。8月,德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傣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办法的决议》。闭幕后,在全区以傣族为主的坝区和部分阿昌族聚居的半山区,分两批全面铺开。至12月底,顺利完成任务,6万多户农民分到田地耕种,废除了“官租”、高利贷和一切苛捐杂税,结束了延续600余年的土司制度,成为德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得到党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和平协商土改后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

  2.“直过区”的成功实践。1953年8月,云南省政府工作队在潞西县西山景颇族村寨进行为期40天的社会经济调查,发现山区景颇族土地占有不集中、阶级分化不明显,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全是山官头人的特权剥削,而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停滞、社会分工不明显以及商品经济不发达等因素,提出实行区别于内地的土改方式,不把土地改革作为专门阶段来进行,而是本着“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经济文化、消灭原始因素和落后因素,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建议。1954年12月,经省委批准,这一政策在德宏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分布的地区推行。“直接过渡”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了千年大跨越,是边疆民族工作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部队民族工作队员和“直过区”群众交谈。

  3.“缓冲区”的土地改革。1952年6月,省委明确提出在“接近国境线而又处于内地的县(市)及一部分内地县中靠近这些县的部分边界地区划为缓冲区,用缓冲区政策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缓冲区土地改革八项特殊政策。1954年,德宏地区汉族聚居的梁河县、潞西县13个乡划为缓冲区,1956年底全部完成缓冲区土地改革,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垮了封建势力,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缓冲区生产得到普遍发展。

  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1.农业工业。1955年,德宏结合实际完成有别于内地的农村民主改革,随后通过3年的互助合作努力,1958年基本上实现全州农业集体化。这一时期,党和政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兴建了瑞丽团结大沟、潞西芒究水库、芒别水库和陇川麻栗坝水库等水利工程,为农田灌溉和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宏大胆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州农业取得丰硕成果,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3080万元增加到1977年的9702万元,年均增长4.7%。

  1950年-1966年,德宏认真贯彻落实工业领域各项方针政策,全州工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宏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全州工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1万元增加到1977年的3915万元,年均增长39.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首台农用手扶拖拉机开进德昂山。

  2.商业贸易。1950年,德宏建立贸易小组,开展排挤小钱、抵制外货、保障军需民食等工作,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随后的20多年里,德宏商业贸易缓慢发展。

  3.医疗卫生。“只见母怀胎,不见儿上街”是德宏和平解放前医疗卫生最真实的写照。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认真组织开展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至1956年,全州卫生事业机构发展到36个,同时派出医疗队、防疫队深入各村寨开展治病防疫工作。1960年,建立中等专业卫生学校,举办卫生人员进修班,其他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医疗卫生人员也源源不断分配到德宏,全州医疗卫生队伍得到充实和提高。1965年底,全州有卫生机构325个,州级和各县都有医院、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区区都有卫生所,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

  4.教育事业。1950年,政府接管全部学校,通过增设省立小学和改造、撤并教会学校等措施,教育工作局面逐渐打开。至1956年,全州已发展到小学258所、中学3所、幼儿园6所,在校学生2万多人,同时扫除一批文盲。1956年-1966年,通过实行双语制教学,提倡办半耕半读学校,落实尊师重教政策,德宏教育工作获得新的发展,小学1100多所、中学5所、耕读中学36所,在校学生6万多人。

  5.科学技术。1953年,德宏开始组建医疗、防疫科技机构,着手组织开展科技研究活动。1956年,州、县逐渐建立农业科技站、种子站、植物保护站,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逐步开展。1959年,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1977年8月,州委召开第一次全州科技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安排部署科技工作。

  6.体育事业。1952年,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德宏体育运动逐渐展开。1957年,德宏的男子排球队在全省运动会上第一次夺得男子排球亚军。1958年-1960年,州级和各县体育管理机构相继成立,各种群众体育赛事日益增多,体育基础设施逐渐改善。1975年4月,德宏州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德宏体育事业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阶段。

  7.文化艺术。德宏和平解放后,文化艺术机构不断健全,州级和各县相继成立文化工作机构。1956年3月,德宏州民族歌舞队成立;1959年,德宏州电影管理站成立;1978年,德宏州民族歌舞团成立傣剧队。文艺作品硕果累累,1957年8月,毛相、白文芬表演的《双人孔雀舞》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银质奖;1954年军旅作曲家杨非创作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1979年施光南、倪维德联袂创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成为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1955年1月1日,《德宏团结报》创刊发行,以汉文、傣文、景颇文和傈僳文四种文字出版,作为德宏州委的机关报,重点报道德宏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息,深受各族群众欢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广播声音传遍德昂山。

  五、中缅胞波情深

  1.中缅边民大联欢。1956年12月16日,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在芒市举行,中国总理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吴巴瑞亲临大会,成为中缅两国友谊大发展的里程碑。会后,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称赞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为缅中友好奠下了一块基石”,还在下榻的芒市宾馆亲手种植了两棵象征中缅友谊万古长青的缅桂花树。

  1956年12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上发表了加强中缅友好的重要讲话。

  2.边民互市。1950年,德宏和平解放后,继续保留开放边境出入口通道政策,允许中缅边民过境参与集市、买卖物品。1950-1966年,边民互市政策几经变更,边民互市在有限的政策环境中开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边境一线实行封闭式管理,边民互市以半合法的交易形式,继续维持着边境地区的经济联系。1974年,云南省革命委员会规定国境线20公里以内的居民方可参加边民互市。

  六、屯垦戍边与知青上山下乡

  1.屯垦戍边。德宏农垦始建于1951年,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使命宗旨。1955年4月,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橡胶禁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所属部队590名干部战士,响应党的号召到德宏潞西、陇川、盈江三县办军垦农场,屯垦戍边。1957年1月,军垦农场归属农垦建制。1959年1月,潞西、盈江、陇川、瑞丽县委设立农垦部。1970年3月1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建立。1974年10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撤销,改设为德宏农垦分局。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德宏州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起源于1956年,结束于1978年,历时22年。1956年,昆明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先后分三批约800余人到达德宏,分别建立陇川、莲山、盈江和潞西遮放、芒市青年集体农庄。1965年12月,四川成都市227名男女青年分别到德宏垦区支边。1968年12月-1978年,先后有16000多名昆明知识青年下到德宏各县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上海、北京、成都等地13782名知识青年安置到德宏农垦系统接受“再教育”。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等地来到德宏的青年垦荒队及下乡知识青年人数达3万多人。我州知青1969年-1978年每年有近1000人下农村接受“再教育”,支援边疆建设。他们在保卫边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日新月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宏实践

  一、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德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党中央和云南省委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化州情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德宏的生动实践。

  二、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德宏经济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德宏州委、州政府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农业农村得到全面发展。1979年3月,梁河县曩宋公社瑞泉大队34个生产队在全州率先建立“三包一奖”(包产、包工、包成本及奖惩)的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州全面推行。同时,州委、州政府全力组织实施“农业强州”战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具有德宏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农村获得全面发展。

  2.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向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转变,德宏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成效明显,基本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全州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

  3.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德宏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扩大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地方投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的良好局面,实施项目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71.39亿元,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力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围绕建设“亚热带特色生态州”的目标,切实抓好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以芒市广场、芒市会堂、芒市宾馆、芒市体育运动中心等为标志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2011年全州城镇化率达36.28%。

  1990年4月10日,芒市机场首航。

  4.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德宏围绕“生物创新、旅游文化、水能电冶、边贸加工”四大产业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快电力、冶炼、建材、矿产、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和生物创新以及旅游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培育,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德宏州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 72.2∶11.6∶16.2调整为2011年的22.3∶28.5∶49.2。

  5.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德宏州委、州政府把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同德宏的实际结合起来,1985年大胆将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1987年,瑞丽被批准成为国家一类口岸。1991年,省政府批准设立姐告边贸经济区。1992年,国家批准畹町、瑞丽为“边境开放城市”,设立国家级瑞丽、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2000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姐告边境贸易区,实施“境内关外”海关特殊监管模式。2010年6月,中央批准建设云南瑞丽等3个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011年5月,瑞丽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2012年7月,《瑞丽试验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准。

  1992年7月,云南省首届边境商品交易会在瑞丽举行。

  在对外开放中,德宏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以贸易为先导,振兴边疆民族经济,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形成以边境贸易为主,一般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格局,一度产生“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德宏,德宏边贸看畹町、瑞丽”的良好效应。2011年,全州对外贸易总额达13.85亿美元。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宏州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政治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德宏呈现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傣族泼水狂欢。(钱明富 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1983年4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依法选举产生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德宏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人大代表和全州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工作大局,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在德宏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历史长卷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2.政治协商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1983年4月,政协德宏州委员会五届一次全会在芒市召开,宣告政协德宏州委员会恢复。从此,政协德宏州委员会坚持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促进德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和发展。1987年10月1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颁布施行,成为德宏各族群众当家作主的行为规范。1988年-1989年,德宏先后建立芒市三台山德昂族、陇川县户撒阿昌族、盈江县苏典傈僳族和梁河县曩宋、九保阿昌族等5个民族自治乡。2005年,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完成了对自治州自治条例的修订。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德宏州委坚持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切实保障人民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5.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发展。德宏不断推进依法治州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民守法,开展法律服务、基层司法行政、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劳动教养等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并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构建法治社会。

  四、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德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党的文化方针政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势头。

  景颇族目瑙纵歌。(朱边勇 摄)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德宏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文明创建内涵、拓展文明创建领域,形成覆盖城乡、各行业“点线面”相结合的精神文明创建总格局。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寻找“国门之星”活动,广泛开展德宏“城乡文明共建共享”活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民风美起来,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2.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德宏切实加强党对文化艺术工作的领导,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艺百花齐放,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供给能力不断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对外文化交流硕果累累。

  3.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德宏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珠宝文化产业、红木文化产业、葫芦丝文化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尤其是初步确立了珠宝文化产业在全省的重要地位。

  五、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德宏州步入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时期。德宏州委、州政府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加快调整和恢复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各项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1.居民收入大幅提升。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德宏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则,全州城乡居民家庭财富成倍增长,吃穿住行用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市场持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87元增加到2011年的4096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226.3元增加到2011年的 15255元。

  陇川县勐约乡种桑养蚕喜收成。(桂金再 摄)

  2.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德宏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医疗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164个发展到2011年的338个,专业卫生人员由1978年的1940人增加到2011年的4569人,病床数由1978年的2030张增加到2011年的4543张。

  3.教育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德宏历届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把科教作为提高民族综合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基工程,着力实施“百年大计”和“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全州科学与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州小学在校学生104503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1514名,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科技事业实现以农业科技为主的大发展,从1978年的“少小弱”到2012年建立6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实验站、2个国家级品种资源库、3个院士工作站、2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和一批科普示范园、示范村、示范户,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

  4.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以“群众体育生活化、竞技体育精英化、体育设施现代化”为奋斗目标,做实体育事业“六个身边”工程,德宏体育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社会保障事业恢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州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制度逐步建立并日渐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

  6.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德宏州加强对州、县(市)、乡、村、组五级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健全和完善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理念,优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已建成1个州级和5个县(市)级政务服务中心、51个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385个村(社区)为民服务站、4674个村民小组代办服务点的五级为民服务体系。

  六、加强边疆党的建设

  改革开放后,德宏州委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推动德宏跨越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1.思想建设。始终坚持党对思想工作的领导,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1978年以来,相继开展了“三基本”理论教育、“三讲”集中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一系列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

  2.组织建设。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聚焦问题、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坚定不移地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为德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坚持开展全面整顿党风、恢复优良作风,着力在纠风治乱、维护群众利益上下功夫,坚决铲除滋生不正之风的土壤,推动党风政风行风不断好转;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跨越发展

  ——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德宏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云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德宏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以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补短板实现历史性突破,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开创新局面,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

  德宏州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抢抓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围绕把德宏建成“一带一路”的重要国际陆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关键节点、中缅经济走廊的门户枢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持续加强,产业培育成效明显,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34.20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587.12亿元,年均增长6.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87.73亿元增至203.58亿元,年均增长6.1%;工业总产值从158.53亿元增至242.58亿元,年均增长4.3%;固定资产投资从157.93亿元增至282.30亿元,年均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662元增至33329元,年均增长6.6%;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565元增至13175元,年均增长11.2%,为德宏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瑞高速公路。(张仁韬 摄)

  二、沿边开发开放建设成效显著

  德宏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重要指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中缅经济走廊门户枢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2019年,德宏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之一;2020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德宏)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创新改革5类35项,区内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促进中缅双边友好交往、扩大双向开放激发发展动力、一颗印章管审批、外籍人员服务管理等一批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成为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示范、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先手棋。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完成134项改革试点任务,20项案例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区域性国际大通道建设成效明显,大瑞铁路、跨境铁路建设顺利推进,高速公路发展迅猛,率先在全省沿边州(市)中实现“县县通高速”“一小时经济圈”;芒市机场开放为一类口岸机场,陇川通用机场投入使用;建成中缅输油气管道德宏段并安全稳定运营,中缅高速公路、铁路、电力互联互通和陆水联运等项目积极推进,“公、水、空、铁、管”综合立体国际大通道加快形成,德宏作为东西互济、联通内外主通道的优势更加凸显。跨境电商异军突起,成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新跨境电商和在线移动支付结算平台,2021年跨境电商贸易额居全省第一(占全省57.89%),成为全省对外贸易的一个新亮点。

  中缅跨境游兴起。

  跨境金融创新成效显著,创新发布中缅货币兑换“瑞丽指数”,设立我国对缅首个非现金跨境结算服务点,率先开通缅币挂牌与即期现汇交易业务,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0年累计达1205.9亿元,位居全省前列。跨境产能合作成果丰硕,进出口商品结构多元,边民互市贸易额位列全省第一,跨境农业合作有效促推两国边民持续增收,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口岸经济提质提效,口岸进出口总额增长4.5倍,口岸“四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对缅贸易额常年占滇缅贸易的三分之二。对外交流交往走深走实,设立6个驻缅商务代表处,持续举办19届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19届中缅胞波狂欢节、6届中缅“一马跑两国”国际马拉松赛、5届南亚东南亚多国参加的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3届中缅智库高端论坛,承办第二届澜湄合作村长论坛,创办发行全国唯一的缅文报《胞波》359期,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作成立中缅民生基金,在毗邻地区实施190余个民生项目,缅甸“小小留学生”成为中缅友好交流的使者,胞波情谊历久弥新,德宏对缅开放领域更宽、质量更高、层次更深。

  “一马跑两国”跑过国门。

  三、乡村振兴成效显现

  德宏州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统筹推进,在东西扶贫协作、集团帮扶、定点扶贫等鼎力帮助下,全州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1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932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域规划、整体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250余个美丽乡村、57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遮放镇贡米收割。(杨帮庆 摄)

  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德宏州始终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兴边富民、兴地睦边、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边固防示范村等一大批支边惠民政策和项目让边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全州各族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保持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示范县1个、示范单位2个,省级教育基地3个、研究基地1个、示范县(市)4个,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烤烟铺就“幸福阿昌”致富路。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德宏州忠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边疆各族群众生态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砍树人变护林员、猎鸟人变鸟导游”的生态保护“石梯经验”,“矿山变青山、矿场变景区”的生态修复“回贤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EI)全省最优。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建成9个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地,面积增至1326.59平方公里。国土绿化全面加强,森林城市建设全面实施,森林覆盖率从67.1%增至71.84%;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全州记录有高等植物6053种,占全国总数的15.69%、占云南总数的31.31%;犀鸟、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菲氏叶猴、河燕鸥和盈江龙脑香等珍稀物种聚集德宏。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以上。人居环境更加宜居,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达标提质,城市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林,以立法方式保护芒市城中生态田园面积高达3.5万亩,空气清新、青山滴翠,绿色生态已成为德宏的靓丽名片。

  德宏发现全国最大菲氏叶猴种群。(郑山河 摄)

  六、文化建设获得长足发展

  德宏州坚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推进文化强州建设,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明显,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和彰显。广泛开展重大先进典型培育选树工作,成功推出沈坤、段必清、郭彩贵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城乡文明共建共享活动”,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深化和拓展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了文化和旅游机构融合、新闻出版(版权)机构整体划转。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州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馆”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全州共有公共图书馆2个、文化馆2个、博物馆2个、乡镇文化站58个,农家书屋普及率达95%。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显著,全州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8项;深入推进边疆民族文艺精品工程,建成“七彩云南”德宏国际艺术创作基地,打造了精品舞台剧《刀安仁》《目瑙纵歌》,拍摄制作《发现德宏》纪录片和《打开世界的门》全域旅游宣传片,出版发行《德宏美丽密码》《草木记》《飞鸟集》《文化德宏》等一系列文艺精品。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以珠宝、红木、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旅游、节庆会展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

  傣剧《刀安仁》剧照

  七、社会民生事业得到新发展

  德宏州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抓好民生保障工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高。

  德昂族坚果种植助脱贫。(杨帮庆 摄)

  坚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持续加强和改善,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全州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3.1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6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39%,边疆各族群众“上好学”的期盼正在变成现实。同时,体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群众体育发展迅速,竞技体育屡创佳绩,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坚持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健全完善覆盖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四重保障”,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卫生状况不断好转,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有质的飞跃。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连续打赢健康扶贫、疫情防控两场硬仗,城乡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卫生、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孕产妇死亡率从2012年的11.55/10万下降到2022年的10.79/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12年的10.10‰下降到2022年的4.31‰;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8岁提高到2022年75.23岁。

  始终坚持把民生福祉保障摆在重要突出位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末的60.70万人扩大到2022年末的79.24万人,增长30.54%;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的3.88万人扩大到2022年末的15.73万人,增长305.4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的4.8万人扩大到2022年的7.45万人,增长55.21%。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从2012年的1436.74元提高到2022年末的3114.85元,增长305.41%。2022年末,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1.45亿元,是2012年末滚存结余4.55亿元的4.71倍;2012年以来,累计支付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待遇185.33亿元,惠及全州22.3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48个,棚户区改造8196套。

  八、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宏州始终坚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全面实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证人民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辉煌成就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证。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德宏改革发展的主线,认真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立法、监督等各项职权,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职能作用。

  2.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德宏州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着力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宏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3.爱国统一战线。德宏州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法治德宏建设。德宏州坚持把法治建设放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谋划推进,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德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全州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九、筑牢国家西南安全屏障

  德宏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肩负起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坚决守住各领域安全防线,确保全州国家安全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道路不断前进。

  1.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强力推进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全国试点工作,实现了率先明确党管边防的领导体制、率先把边防委办公室设为党委工作部门、率先建立了一整套管边控边制度机制、率先建设了数字边防、率先建成了军警民联防平台、率先创建了一批强边固防示范村6个方面的全国率先,形成“党委统管凝聚合,联防体系支撑合,制度机制保障合,繁荣发展稳固合”的强边固防“德宏模式”,走出了一条边疆和谐发展新路子。

  2.兴边富民工程。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坚持强边稳边富边相统一,同步推进强边固防与兴边富民工程、边境小康村工程建设,有效补齐了沿边地区发展的短板和重大民生问题,兴边富民行动成效明显,全州24个边境乡镇(农场)、63个抵边村全部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的大好局面。

  3.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深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平安法治德宏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扫黑除恶工作受全国表彰,刑事治安案件大幅下降,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卓越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力有效,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德宏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心关怀下,在各地援助力量的无私帮助支持下,从“瑞丽疫情防控战”到德宏503.8公里边境线,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病毒防御阻击战、跨境违法犯罪阻击战“两场硬仗”一起打,筑牢“五道防线”,守住“边”、形成“带”、管好“城”、防住“路”、对外“援”,两年多来成功阻断一百多条境外病毒链的多次输入和传播,1913例阳性病例全部及时治愈出院,实现“零死亡”“零外溢”,没有一例阳性病例向州外传播扩散,为全国、全省防疫大局作出了应有贡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省指挥部多次派专家到德宏调研总结疫情防控做法经验,推动形成或完善了边境地区疫情防控策略、口岸防控策略、“动态清零”方针、社区防控和服务方案、医疗救治方案、立体化防控体系等,德宏历史性全面加强了边防建设、边境管控、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建设。

  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

  德宏州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跟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步伐,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1.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并推动延伸到支部,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读书班学习的主题主线,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培训教学计划。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决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做到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唱响“不忘初心忠于党,牢记使命兴边疆”的主旋律。

  2.持续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办法,制定《德宏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五统五抓”学习规定》,实现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下管一级;坚持“五用”“五化”并举推进党的创新科学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德宏“五用”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基层理论宣讲分获中宣部先进个人和优秀报告两项大奖;全州2个乡镇被命名为“云南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基地”,“德宏边疆好声音——农村小喇叭”工程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学习强国”德宏学习平台上线。

  3.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始终坚持从组织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全面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全州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和“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现全员覆盖。州级共举办各类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352期次,培训各级干部2.81万人次。全面推进领域党建,机关党建、城市党建、“两新”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全面推进基层党的建设,深入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和智慧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以项目化推进等措施落实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基层组织力和战斗力大幅提升。全面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全力推进抓党建促强边固防,组织发动群众合力强边固防、守护神圣国土、共建美丽家园,创建了基层党建“十面红旗”、国门党建、“红旗飘飘”工程、强边固防“六个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大体系”等一批德宏党建品牌,形成党建引领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强边固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的良好工作格局。

  4.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聚焦修复净化和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抓源治本、靶向施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聚焦聚力、力度空前、成果过硬。坚决清淤排污除毒,坚决肃清王俊强、孟必光、余麻约、杨跃国等违纪违法案件恶劣影响。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仍然胆大妄为者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查处力度,持续形成“不敢腐”的震慑。全州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案件3152件3508人,给予党纪政务(政纪)处分3221人。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州委实施办法,深入实施“清廉云南”建设系列行动,坚持“风”“腐”一体纠治,锲而不舍纠治“四风”,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在一件又一件小事中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切实变化。10年来,全州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40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747人。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严起来、立起来、执行到位,持续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2016年以来,全州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7165人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推动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砥砺奋进

  ——开启德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期,是加快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党的二十大作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总的战略部署,发出了奋进新征程的动员令。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的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明晰了云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德宏州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精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聚力“特色兴农、开放兴边、彰文兴旅”建支柱,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树标杆强保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德宏贡献。

  一、2025年发展目标

  在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上取得明显突破,经济实现质的持续提升和量的快速增长;在保安全、促团结、强党建上取得明显成效,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2030年发展目标

  乡村振兴、沿边开放、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边疆治理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基本达到全省平均发展水平。

  三、2035年发展目标

  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建设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全面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为边疆治理现代化标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二十一世纪中叶发展目标

  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德宏。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