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城70载 笃行致远正当时
+ 收藏

  70载筚路蓝缕、生生不息;70载奋进不辍、薪火相传。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70年来,作为德宏州府所在地的芒市(曾用名潞西)走过了光辉曲折的历程,书写了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芒市,古为“滇越乘象国”故地,像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云岭高原西部的中缅边境。芒市风景清丽优雅,芳草终年吐翠,瓜果四季飘香,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淳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由于种种原因,这里曾经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和“直过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市)。70年来,芒市乘风破浪,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瘴疠之地变成滇西旅游、休闲、娱乐、养生、投资发展、开拓事业的首选地之一,被国内外誉为“黎明之城”,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美誉。

  芒市全景。

  穿越历史烟云

  开启崭新纪元

  芒市虽是古代商道隘口,山谷回荡着远去的驼铃声,但抗战时的外敌入侵、封建剥削使这片秀美的土地沉默于莽荒。直到1950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潞西(芒市),从羸弱动荡到翻身解放,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芒市就此诞生,芒市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53年7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1956年5月改自治区为自治州。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芒市(潞西县),县工委、县人民政府遵照党中央“慎重稳进”“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按照中共云南省委、州工委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展开了社会主义过渡和改造的一系列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各族人民革命建设事业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潞西县委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制订14项具体政策措施,派出工作组,在法帕、轩岗、勐戛农村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路。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抽调620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在潞西县988个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得到复苏。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迈出了新步伐。1980年10月10日,潞西县指定的境内集市有中山的小街,勐戛的三角岩、芒牛坝,东山的邦达以及芒海、遮放等共计13个贸易点。1985年,边民互市已延伸到内陆乡镇,商业呈现购销两旺的景象,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据德宏州外经贸局的统计,芒市边民互市成交额为:2001年5757万元,2005年8363万元。截至2012年,芒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1.69亿元。

  1996年10月28日,潞西撤县设市。2010年7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潞西县更名为芒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战胜了无数困难和挑战,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展翅腾飞,持续呈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蓬勃兴起、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喜人新局面。

  70年来,芒市把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目标落实到民生小事上,把成效体现在一点一滴的为民情怀中,不断加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城镇人口不足3万人。水、电、路状况较差,城区面积不超过2平方千米,主要大街只有两条:团结大街、青年路(今勇罕街)。整个城区无高楼大厦。百货大楼、电影院、邮电局、州政府大楼是城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1983年,青年路的竣工,实现了芒市城市道路建设史上第一次按现代城市道路标准建设沥青道路,第一次在城市街道上安装路灯,第一次布设排水管道。此后,城市的总体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初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

  20世纪80年代的芒市东风路。

  现在整洁的勐焕路(原东风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芒市道路封闭堵塞,交通十分不便,通讯也十分困难。1978年底,全市境内有公路里程552千米,全县14个区(镇)通公路,但均为砂石或泥土路面。2012年末,全市境内纳入统计的公路里程2530.228千米,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83.27千米,建制村公路通畅率、通班车率达100%。1988年10月1日,芒市飞机场动工建设,1990年1月15日竣工,总投资3300万元。1990年4月10日,经国家民航局批准,芒市民用机场正式使用,开辟芒市至昆明航线。之后,陆续开通芒市至成都、厦门、贵州、丽江、西双版纳等航班。至2012年,芒市机场保障航班6603架次,旅客吞吐量689594人次,货邮吞吐量4885吨。

  德宏芒市国际机场。

  踔厉奋发新时代

  同心奋进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征程,宛若一曲雄浑激昂的壮歌!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芒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社会各领域取得了重要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与全国全省全州一道迈入了全面小康,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金银双塔交相辉映。

  芒市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工程,持续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创建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8个,芒市被列为省级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市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和选人用人满意度实现“双提升”。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工作要求有效落实,二届市委任期内巡察全覆盖。采取“五统五抓”“五用五化”方式,推动党的各项创新理论在芒市落地生根,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树牢“发展是第一要务”理念,制定施行经济发展“六项机制”,全力稳投资、促消费、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向好。全市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5.3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0.99亿元,累计增长115.9%,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12年的59.0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6.96亿元,累计增长2.9倍,年均增长14.5%;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5.6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6.48亿元,累计增长2.7倍,年均增长14%。

  全市高质量发展动能加速集聚。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21.9:22.9:55.2调整为2021年的21.1:20.8:58.1。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粮糖茶胶等传统产业持续巩固提升,马铃薯、砂糖橘、鲜食玉米等特色生物产业做优做强,佳沃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加快实施,芒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产业蓄势待发。园区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大米、坚果、咖啡等绿色食品加工业稳步发展,纺织服装、电子器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以后谷咖啡、业勤服饰、中疆科技、小匡米业、迪思坚果等企业为代表的园区经济发展新格局。制糖、硅冶炼等传统工业平稳发展。服务业稳中向好。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傣族古镇、生态田园康养旅城等文旅康养项目稳步实施,勐焕银塔、史迪威码头旅游度假区、孔雀谷森林公园等项目投入运营。回贤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芒市获评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金融、保险、物流等服务行业稳步发展。

  帕底工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党政机构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教育、医药卫生、减税降费、普惠金融试点改革、殡葬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公车改革、财税征管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圆满完成。“一枚印章管审批”持续深化,“一部手机办事通”广泛应用,政务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提升。完成政府国有公司整合重组,总部经济稳步发展,国有闲置资产进一步盘活。

  临空经济实力显现。芒市国际机场T2航站楼及附属设施、国际货运海关查验监管场所项目稳步推进,国际国内航线增至18条,通航国际国内23个城市。芒市机场国际货运海关监管场所加快建设。芒海、中山通道纳入规范化管理,芒海边民互市市场建设积极推进。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成功引进能投、交投、建投、海诚实业、敏实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到芒市投资。天沐温泉康养、虹越花卉中心、德宏古茶加工等符合发展需求的产业项目相继落户,融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的步伐更加坚实。

  对外开放渠道不断扩宽。强化与缅会晤磋商、合作交流,缅籍人员实现“一站式”务工登记和就业服务。创办承办中缅智库高端论坛、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亚洲咖啡年会等国际性论坛活动。第十届世界云南同乡联谊大会在芒市隆重举办。咖啡、茶叶、金属硅等自营产品出口量不断增加。

  边疆特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身边好人、最美人物和道德模范选树活动,涌现出中国好人赵家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张依门等先进典型。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新方法,芒市“八送”经验被中央宣传部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之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试点工作顺利推进,160支志愿服务队3万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道德小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芒市公路分局荣获国家级文明单位,拉老、南见、松树寨荣获“国家级文明村”称号。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喇叭”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傣族剪纸”“德昂酸茶”两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芒市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被列为国家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形成广播、电视、网站、“两微一端一抖一快”等平台联动的全媒体宣传矩阵。

  芒市举行花果飘香文明分项活动。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孔雀大街、环城东路、机场大道等15余条城市道路建成使用,芒梁高速、瑞孟高速、大瑞铁路芒市段全面推进,交通路网格局逐步完善。清塘河水库、先午水库建成蓄水,等薄水库、勐板河水库水源地综合治理保护等工程快速实施,解决农村13.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土地整治项目33个,新增耕地1957.9651公顷。建设并投入使用保障性住房16486套、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27502户。城区燃气主管网覆盖率达100%。德宏移动国际互联网出口局项目启动建设,主城区5G信号全覆盖。供排水设施进一步完善,顺利推进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城市供水率由2012年的68%上升至2021年的99%;污水处理率从2012年的67.92%上升至2021年的98.6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年的21.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38.5%上升到2021年的49.7%。绿地率达36.02%。

  城市面貌变化迅速。围绕宜居宜业生态田园城市定位,启动芒市国土空间、芒市大河片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完成城市交通、水系等专项规划。投资11.71亿元建成14.3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投入6.2亿元实施芒市大河综合治理项目一期,板过河、南秀河、南木黑河湿地公园建成开放,芒市大河、南喊河“美丽河道”示范段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新目的地。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累计完成3275套棚户区、154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金塔大街延长线、人保路等“丁字路”打通工程有序推进,东南片区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城市公厕、洗手设施在公共场所全覆盖,重拳整治“两违”建筑。目瑙纵歌路、芒罕路、勐焕路等美丽街道建设加快实施,改造提升12个城区集贸市场,累计新增城市路灯、射灯5000余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营。芒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

  20世纪90年代的芒市集贸市场。

  现在的芒市农贸市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2013年,芒市共有1个贫困乡36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483户25539人,总体贫困范围广、程度深。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征程中,芒市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谱写了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谋求幸福生活、跨越发展的壮美诗篇。选派260名驻村工作队员、6200余名帮扶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步实施。精准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96个,实现贫困户产业持续、稳定增收。深入开展“转移就业”“消费扶贫”等专项行动,贫困劳动力应转尽转,贫困地区农产品应销尽销,有效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24655户农村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严格落实教育帮扶政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辍学情况。建档立卡人口医保、大病保险、三类人员养老保险100%参保。沪滇扶贫协作、集团帮扶、定点帮扶、“万企帮万村”扎实开展。2018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芒市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现行标准下6483户25539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个贫困乡、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兑现了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

  德昂族坚果种植助脱贫。

  “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抓手。芒市全面完成了村(社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持续完善农村路网建设,至2021年底共投资169230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456个里程2678公里。实现建制村道路通畅率、通班车率、通动力电100%。持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211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和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实现行政村公厕全覆盖。稳步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分类源头减量试点,建成投运25座农村生活垃圾热解处理站,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两污”治理成效明显。向上争取地灾防治资金18138.62万元,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43个,完成乱占耕地建房清理整治任务。风平镇弄么村等6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名录。

  遮放镇芒里村新貌。

  芒市坚持以人为本,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提升,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到33674元和14503元,年均增长6.7%和10.1%,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至2021年“四大保险”参保人数达34.7万人。留养老和托幼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低收入群体补助标准大幅提高,特困人员、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基本实现应兜尽兜、应养尽养、应救尽救。

  立德树人,教育为本。芒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10年来,芒市共投入教育资金58.5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后改薄”“学前教育”及市级重点项目等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138所,州市第一中学实现联盟办学,一乡一公办幼儿园全覆盖,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实施各学段招生改革,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验收,“三率”任务超额达标。职业教育发展持续向好,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毕业生就业率达98.5%以上。2021年获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教育目标管理考核连续9年获全州第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免费开放,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民族歌舞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面实施菩提寺、五云寺等文物修缮及安抚司护印府重建工程。芒市“冬训基地”体育品牌效应持续提升,获评“奥运金牌贡献单位”,成功举办东盟国际足球公开赛,承办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赛、云南省首届青运会,芒市获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国内首家训练基地在芒市挂牌成立。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芒市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市称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取得新进步,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7个。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维护边疆安宁。举全市之力推进禁毒重点整治工作,顺利摘除国家级和省级“毒帽”,取得“5降3升”良好成效。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连续3届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连续13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全面落实重大风险“包保”责任制,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严厉打击涉众型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民族团结之花。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芒市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意志,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输出”的防控策略,2000余名医务工作者、6000余名公安干警和民兵、上万名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闻令而动,以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用血肉之躯筑起疫情防控“钢铁长城”,牢牢守住了无规模性输入、无疫情外溢的底线,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守护了全市人民的幸福安康,为全国全省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了芒市力量。

  绿水青山,如何守护?芒市出台了各项措施和方案,改良土壤、引进水源、植树养草、栽花种果,闲置的荒坡沙地变成了花果山。目前,芒市林业用地面积321.1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3.8%,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84.21万亩,商品林面积236.9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8.87%,林木绿化率70%;林木蓄积量达1596万立方米。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实施“清河”“清水”“清四乱”“铁腕清源”等专项行动,芒市大河国控风平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考核目标,湖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孔雀湖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苤菜坝等湿地得到有效管护,菲氏叶猴等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全面抓好生态修复治理,成功创建8个省级森林乡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87%,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率100%。“十三五”期间,芒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得到持续巩固。绿色发展优势成果逐渐凸显,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初见雏形,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民心,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市成效显著。

  苤菜坝之夏。

  70载砥砺奋进,70载凝心聚力。德宏州成立70年来,芒市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奋斗不息,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在自治州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芒市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坚守初心、不负使命,强化担当、实干苦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宏新篇章贡献力量!

  通讯员 李天义

  本文图片由 杨帮庆 卢思维 摄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