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光辉照边疆 葫芦丝之乡焕新颜
+ 收藏

  1953年7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70年来,梁河县各族干部群众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描绘了一幅幅浓墨重彩、恢弘壮丽的发展画卷,谱写了一曲曲敢闯敢拼、催人奋进的绚丽华章。

  ▲毛主席接见龚绶

  栉风沐雨,70年的沧桑历程

  ▲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梁河各族人民生活困苦,交通不便,物资短缺、民生凋敝、经济萧条,社会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1950年1月,德宏州第一个党组织梁河特委成立,14名党员为迎接解放做了大量准备工作。1950年5月梁河和平解放,1952年设为县,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翻开梁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1956年实施分类土地改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2月恢复“四定一奖”生产责任制的试验和推广,积极促进生产发展。1980年在全州率先迈出农村改革探索的步伐,至1981年底实行大包干提留到户,农业生产获得快速发展。在此后的“八五”计划期间,制定“两吃饱、一增加、一下降”的奋斗目标。“九五”计划期间,提出“夯实基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建立支柱”的产业构建思路,全县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两基”成果继续巩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加强。“十一五”期间,坚持“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商旅活县”的发展思路,交通瓶颈得到破解,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以“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为主线,加快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十三五”期间,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群众福祉持续增进。“十四五”以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四大战略”,聚焦“四个建设”,实施“三个倍增”计划,努力建设“六个梁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县城夜景

  波澜壮阔,70年的辉煌成就

  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70年来,梁河县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抓住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显著成绩。1953年梁河地区生产总产值(GDP)仅374万元,1978年增加到2105万元,2012年迈入十亿元级,2022年达42.6918亿元,是1953年的1140倍,财政总体实力明显增强。2012年财政总收入22.573亿元,2022年财政总收入为42.753亿元,较2012年增长1.89倍,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679亿元,年均增长11.9%,是1953年9万元的2296倍。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民以食为天,历届县委、县政府把解决人民群众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956年完成土改等社会改革后,实现了梁河有史以来第一次粮食自给。1982年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包干到户责任制,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85年,人均口粮250公斤,各族人民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之后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至2022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22.46万亩,产量7.52万吨,产值31100万元,粮食也能作农业产品出售,是农民收入来源之一。

  ▲茶叶托起梁河群众致富梦

  ▲河西烤烟收购点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茶叶、甘蔗、烤烟、畜牧等多种经营,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到2022年底,全县甘蔗面积由1956年的630亩、入榨1575吨,增加到6.1万亩、入榨28.5万吨,户均甘蔗收入3.85万元;茶叶由1953年的128亩、产量2.6吨,增长到2022年底,台地茶园6.22万亩和古茶树3.1万亩,干茶产量3861.8吨,人均茶叶收入3200多元。烤烟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从1975年的107亩、16.7吨,增长到2022年的44400亩,产烟叶6000吨,户均烤烟纯收入1.5万元。千头牛场、万头猪场相继建成,油茶、滇皂荚等农业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发展。

  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70年来梁河县工业企业、园区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

  从“八五”期间沙坝、勐养两个千吨糖厂原料供应不足,到2017年中粮集团公司取得德宏梁河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梁河糖厂和芒东糖厂资产,实现央企入梁,蔗糖产业得到持续发展;从“十五”期间梁河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到“十三五”期间水电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工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工业产品门类更加丰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梁河县抓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聚焦实体经济,从创业创新、精准招商到扶优扶强,上海富强公司入驻园区,硅冶炼等成为新的实体经济增长点,红云药厂成为第一家亿元工业企业,优金中药饮片厂运行良好,益坤粮油公司迁建完成并投产,粮油加工拥有自主品牌,茶产业拥有SC认证茶企7家及各类茶叶初精制茶厂(所)206个。

  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12万元发展到2022年的14.3312亿元,工业增加值3.1956亿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2.7557亿元,利税总额1.9178亿元,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事关国计民生,70年来,梁河县基础设施建设从小到大、从紧缺到完善。

  县内交通设施在新中国成立前只有12条长258公里的驿道,从1957年挖通22公里遮岛至芒东的县道公路起,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更是梁河交通事业突飞猛进、高速发展的十年,连接内外的腾陇、芒梁两条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农村公路等级不断提高,腾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梁河人民的“高速梦”变成现实,芒梁高速加速推进,梁河融入全州“1小时经济圈”,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得到破解,“不怕高黎贡山,就怕九保曩宋关”的交通状况一去不复返。到2022年,全县有公路231条1156.159公里,在全州公路密度最大。全县9个乡镇通油路,乡镇通畅率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100%,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率100%,行政村通班车率100%,群众出行从“走得了”到“走得舒心”转变。

  ▲龙潭公园

  水利设施发生历史性变化,“天晴水小、下雨沟倒”“放跑马水”“雷响田”“库塘”“提灌工程”等是合作社时期梁河水利状况的真实写照。1985年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水利工程加速推进,到2022年全县已建成使用油竹坝、丛岗、葫芦口、弄另、小河头、箐头河6座水库,梁河第三水厂建成投产,结束了县城居民饮用地表水的历史。目前,马仑河水库、瑞丽江勐养段治理等加快推进,湾中河水库开工建设,做到“小县办好大水利”。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新中国成立前,梁河大多数民房都是杈杈房、竹篱草房,有的只是窝铺,“树杈草房里面亮,篱笆牛屎挡寒霜,若是老天不作美,篱笆着火样样光”是当时住房情况的顺口溜。新中国成立后,住房条件逐步改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迅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行C、D级农村危房改造和“避雨不遮风”建设,帮助7700多户群众“挪穷窝”、进新居。到2020年梁河县实现脱贫摘帽,全部消除杈杈房,全县人民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便有了“一正两厢新瓦房,水泥地板玻璃窗,青砖照壁白粉墙,人畜分居讲文明”“庭院有花园、门前有花廊、村子有文化、房屋有特色”等美丽宜居乡村景象。

  梁河县城所在地遮岛,新中国成立前,街上的沿街铺面、民房皆低矮陈旧,还有部分茅草房。1952年设县后,开始逐步规划、兴建城镇,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加强“美丽县城”建设,实施“县城扩容”工程,进行路网改造、棚户区改造、一水两污治理、老旧小区改造、主街区绿化景观优化,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开展“六城同创”,彻底改变县城环境卫生落后面貌。民族文化广场、龙窝大道、南甸步行街等公共设施投入使用,交通、水利、国土、市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实现5G信号全覆盖,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切实增强,“绿美城市”正在形成。

  ▲棚户区改造项目——南甸坊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贫困在梁河是绕不开的问题,2012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实施脱贫攻坚,梁河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等“八个行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2.53%降为0,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梁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5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931户31928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乡乡基础设施改善、村村道路环境提升、户户有安全住房、家家有产业扶持、人人饮上安全水”目标。2021年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全方位巩固脱贫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生活幸福甜蜜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70年来,梁河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民生来抓,1950年设立梁河县教育科,1956年创办初级中学,1985年“普六”验收合格,2000年“两基”省级验收合格,2001年实现“普九”目标,2018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到2022年,全县有各类学校92所,在校生25873人,学龄前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13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53%。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办学指标在全州排名第一,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多项指标居全州各县(市)第一。

  ▲关璋幸福小学(许洪印 摄)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到2022年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9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80人,完成妇幼保健院迁建、中医院建设,县医院建设加快推进,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全县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健康梁河”基础不断夯实。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2012年至2022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75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0%以内。社保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全县社保卡持卡人数16.9万人,城乡养老保险覆盖超9.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连年位居全省前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获全国先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成效明显,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社会和谐稳定。

  ▲梁河县筹集抗疫物资驰援上海市青浦区

  文化旅游服务业效益不断提升

  梁河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交汇融合之地,70年来,梁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至2022年底,有县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广场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全县67个行政村(社区)实现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全覆盖,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99%。

  ▲南甸宣抚司署

  ▲南甸伴山温泉酒店

  葫芦丝文化旅游产业生机勃发,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葫芦丝之乡”,2014年被国家商标总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成功申报世界纪录,2021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葫芦丝之乡”,“中国·梁河国际葫芦丝文化旅游节”连续成功举办5届,葫芦丝产、销、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链基本形成。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荣获“云南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首届葫芦丝全国大赛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梁河由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曾有“无灾不成年”的说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深化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工作。湿地公园、勐科河流域水源林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管护,天然林、公益林资源质量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70.43%,被评定为国家级森林乡村1个、“省级森林乡村”32个。“两江一河”水污染得到综合治理,有4条河湖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4条河湖被评为州级美丽河湖。

  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治理,乡镇垃圾收集、村级保洁员实现全覆盖。

  如今的梁河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生态保护成效明显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708元、2012年的15310元,增长到2022年的31545元,年均增长7.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年为41元,1985年为201元,2012年为3683元,2022年增长到11912元,这10年,年均增长1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发展,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6:1,到2022年比例缩小至2.65: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12年为9676元,2022年增长到15068元,年均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12年为3110元,到2022年为9836元,年均增长12.2%。

  砥砺奋进,再续中国式现代化梁河华章

  ▲运动梁河。

  德宏州成立以来的70年,是梁河艰苦奋斗的70年、涅槃蜕变的70年,更是成就辉煌的70年。成绩已成过去,展望未来,梁河县将奋力而为:到2025年,在补短板扬优势促跨越上取得新突破,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30年,乡村振兴、对外开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到2035年,全面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边疆治理现代化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步入小康的景颇群众欢跳目瑙纵歌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今天的梁河,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众一心、砥砺前行,昂首阔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快“葫芦丝之乡·康养新梁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梁河新篇章!

  通讯员:们崇荣 孟聪翠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