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德宏州成立70周年丨民族团结,德宏最美的风景
+ 收藏

  今年暑期,德宏州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众多游客沿着德宏州成立70周年的足迹,走进博物馆参观“打卡”,沉浸式感受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5个世居民族的根脉与传承、历史与发展,在这里浓缩汇聚。

  朱边勇 摄

  德宏有少数民族人口60.64万人,占总人口的45.90%。

  1983年,德宏州将每年10月确定为民族团结月,迄今已持续开展活动40年。

  2021年12月,德宏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开启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征程。

  民族团结,成为德宏最美的风景。

  勐焕大金塔 邹强 摄

  粮食丰民族富

  芒市遮放坝子,农耕路与水渠纵横交错,金灿灿的水稻与蓝天、白云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丰收的味道在田野间弥漫。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条件,让这里种植的贡米声名远播。由芒市遮放傣族村民线小晃一手打造的“小毕朗”,就是当地助农致富的贡米品牌之一。

  “‘小毕朗’是傣语,意为小媳妇。这个品牌是我妈妈2010年创立的,现在她可是董事长了!”小毕朗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刀云鸾笑着说。刀云鸾出生在遮放镇户闷村的一个傣族家庭,自幼在米店长大,耳濡目染间总能感受到父母对粮食的珍视。长大之后,她便将这“一粒米”的接力棒接了下来。

  “从初三起,我就开始到公司实习。”户弄村傣族姑娘金晃召从小就看着线小晃到村里收粮,对“小毕朗”实在是太熟悉了。2020年中专毕业后,她如愿来到“小毕朗”上班。工作认真、销售业绩也不错,金晃召的工资从2000元/月涨到了6000元/月,去年还被提拔为批发部销售主管。

  “公司现有员工40人。其中,傣族18人、景颇族4人,80%都是90后、00后。大家年纪相仿,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相处融洽。'小毕朗'像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很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金晃召说。

  “人就像种子,自己要做的,是做一粒好种子”。在开展订单服务、制定保护价的同时,“小毕朗”还制定了对脱贫户给予高于市场价200元/吨的收购政策,并为更多的困难家庭提供就业岗位。每年收购季,公司吸纳赋闲在家的农村劳动力70余人。

  傣医兴 民族康

  傣医药与藏、蒙、维并称为“四大民族医药”,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长期以来,傣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效,为边疆人民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是德宏各族人民共同的健康基石。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出台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傣医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走进芒市风平镇芒赛村委会团结村民小组,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民间傣医傣药堂”的牌匾。

  双岩的傣医傣药堂就在这里。

  “我的药堂开在自己家里。”一楼的500多个药箱,分别标注着汉文、傣文的中药名称。玻璃柜里,也放满了切好的各种中草药。“药堂里有各种中草药600多种,在这里藏了1000多种。”双岩笑呵呵地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46岁的双岩是双氏民间傣医傣药堂的第七代传承人。从记事起,他就跟着爷爷、爸爸采药,林间地头形形色色草药的样子和药效,一点一滴记在了心上。“多的时候,每天要为二三十位患者看病。草药主要靠自己采摘、加工,并加以自己独特的配方。”

  双岩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口碑相传,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天,芒市五岔路乡景颇族小伙阿杰来找双岩治疗皮肤病:“爸爸患痛风多年,吃了很多药效果都不好。找双岩医生治疗后,现在好多了。寨子里有位老大哥骨折了,也是双岩医生给接好的。”

  医者之大,在于泽被苍生。20多年来,双岩没有因“出名”忘了初心,始终坚持先治病后收费,许多费用更是能免则免。他说,开药堂,就是要给各族群众提供治病的更多选择。

  双岩的妻子晏静仙、侄子双岩喊都在药堂工作。“大伯每天早上7点就得起床。有时凌晨一两点患者敲门,他都起身诊治。”双岩喊说,从小看着大伯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从不分高低贵贱。自己传承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现在,双氏“民间傣医傣药堂”已成为德宏州职业学院教学基地、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民族民间医药文化传习所、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民间传习基地、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习基地。

  作为“傣医傣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双岩也当起了指导教师:“现在带了各民族学生20多人,每周都要上课。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从事傣医药事业。”

  家庭睦民族亲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在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各族群众频繁交往、深入交流,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29岁的鲍道孔是三台山乡邦外村委会的党总支委员,年轻、开朗、组织能力强,是个会讲德昂话的景颇小伙。去年12月,他与出冬瓜村委会德昂族姑娘李恩果喜结连理。

  节假日,两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德昂妈妈会做景颇美食,景颇婆婆也会做德昂美食。李恩果说:“婆婆年纪大了,既不会讲汉语,也不会讲德昂语。刚结婚那会儿,我们之间的交流基本靠手势或者老公翻译。经过一年的相处,我已经会听、会说一些景颇语。”

  左图为李恩果夫妇,右图为赵成伟夫妇

  与李恩果同村的赵成伟是三台山乡的一名专职消防员,今年年初也结婚了。“我是德昂族,媳妇是景颇族。村里像我们这样多民族组成的家庭有很多,有的甚至聚合了德宏五种世居少数民族。早上送媳妇上班,晚上一起回家,虽各自忙碌,但相亲相爱、非常幸福。”赵成伟笑嘻嘻地说。几天前,他们迎来了自己的小宝贝。

  如今,赵成伟的大哥在家里开起了农家乐,接待四方来客。闲暇时,赵成伟会来帮忙,为客人泡上一壶酸茶:“哪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来到德宏,我们都'同吃一桌饭,同喝一碗酒',共同感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幸福生活!”

  德宏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绿叶 胡佩灵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