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暖阳洒在陇川大地,唤醒了沉睡的村庄和田野。近日,陇川作协的文友们怀揣着对阿昌族文化的向往,踏上了前往户撒的采风之旅。一路上,车窗外的风景如流动的画卷,而目的地户撒,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抵达户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海。那盛开的油菜花,像是一地碎金,铺满了广袤的田野。微风拂过,花枝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文友们迫不及待地奔向田野,在田埂上奔跑,在花丛中欢笑,在这片花海中尽情释放内心的喜悦。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或自拍,或合影,用镜头定格下这美好的瞬间。那一刻,我们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只沉浸在这片金色的海洋中。
参观买顺银器店,是此次采风的一大亮点。走进银器店,琳琅满目的银器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精美的银饰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听着店员认真介绍一件件精美银器,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工匠们打造银器的画面——工匠们手持小铁锤,专注地敲打着银块,发出清脆的声响,汗水顺着脸颊滴滴滑落。这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不仅倾注了工匠们无限的汗水和心血,还蕴含着他们的无穷智慧和才华,传承了阿昌族的古老技艺。我们仔细观赏这些银器,从精美的银首饰到实用的生活器皿,无不展现出阿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追求。买顺银器店不仅是一家店铺,更是一座传承阿昌族银器文化的博物馆。
随后,我们来到了户撒刀王李德勇家。寻踪刀王技艺是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年事已高的李德勇满面红光,向我们微笑示意。刀王的儿子李成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首先进入售卖室,里面陈列的刀具造型各异,有菜刀、大刀、小刀、尖刀、砍刀、藏刀、马刀、宝剑等,有的古朴典雅,引人入胜;有的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文友们被各式各样的刀具深深吸引,摸摸这把,摸摸那把,还不时用手机拍下自己喜爱的刀具。李成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刀具用途,还用纸烟壳演示菜刀的锋利,让我们见证了户撒刀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虎父无犬子,李成强将父亲的制刀技艺发扬光大,锻造出各式各样闻名遐迩的刀具。我们来到刀具展室,这里陈列着不同时期的户撒刀具,展示了户撒刀的发展历史。当看到“天下第一刀”和“户撒阿昌刀”时,大家不由发出啧啧惊叹:“哇,天下竟有如此威武的刀!”忽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他们锻造刀具火花四溅的场景,脸上的汗水如雨点般滚落。是啊,户撒刀的制作过程是艰辛的,而一代代不辞辛劳的制刀工匠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锻造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刀具。它们承载着阿昌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是阿昌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我们来到东么古城墙,见证了户撒的历史变迁。古城大门左右两侧,是两个身穿铠甲、身披利剑的卫士,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前方,似乎洞察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情。在占地近4万平方米的四方城里,除了刘关张的金身塑像和一座孔庙,没有任何建筑,替代的是一片片含苞待放的桃树林,但依稀可见方城四周的墙基。我们沿着厚实的墙基漫步,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阵阵微风吹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向我们诉说往昔岁月里,明朝将士护守边疆、保家卫国、造福一方百姓的传奇故事。我们在被落叶和枯草覆盖的墙基上久久伫立,远眺周围的田野和村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古城墙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承载着阿昌族人民的坚韧与不屈。尽管时代更替、岁月变迁,但东么古城墙却在人们心里巍然屹立,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此行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户撒阿昌族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着3000余件阿昌族文物和资料,有古代钱币,近现代及当代的纸币、布票、粮票,还有古代陶器、瓷器、近、现代的农具和生活用品、传统乐器、建筑模型。最让人惊奇的是古老的户撒米线机器和阿昌族的织布机,还有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红书,它们全方位展示了阿昌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听着阿昌族收藏家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阿昌族的起源、发展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仿佛走进了阿昌族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勤劳勇敢。阿昌族博物馆不仅是阿昌族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我们了解阿昌族、传承阿昌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一天的采风活动在夕阳的余晖中落下帷幕。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踏上了归途。油菜花海、买顺银器店、刀王之家、东么古城墙和阿昌族博物馆,都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这次采风,不仅让我们领略了阿昌族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阿昌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该记住的不仅是户撒的春日风情,还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美好的记忆转化为文字,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户撒,了解阿昌族,让这份独特的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张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