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民族文化记忆的“活态宝库”——探访芒市西山乡景颇族博物馆
+ 收藏

  在芒市西山乡,一座独具特色的景颇族博物馆静静矗立,它不仅是一座展示景颇族历史与文化的窗口,更是一座守护民族记忆的“活态宝库”。2月26日,记者走进这座博物馆,探寻景颇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传承故事。

走进西山乡景颇族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精美的景颇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和历史文物。博物馆内,景颇族的木鼓、洞巴、长刀、织锦、竹编器具等展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承载着景颇族人民的智慧与记忆。

  

  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民族记忆

  

芒市景颇族博物馆占地480平方米,分为15个展区,馆内陈列藏品共计400余件,分别集中展示景颇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包括从远古走来、狩猎和农耕、传统治理模式、传统信仰、织锦服饰、传统体育、音乐舞蹈艺术、目瑙纵歌(节庆)、礼仪民俗、饮食文化、民族医药、传统建筑、党的光辉照耀景颇山、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它是促进各兄弟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

“景颇族的文化非常丰富,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正在逐渐消失。”负责管理博物馆的西山乡营盘村委会芒良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唐勒当告诉记者,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基地。近年来,博物馆通过举办文化讲座、手工艺培训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让景颇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活态”展示,让文化“活”起来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西山乡景颇族博物馆注重“活态”展示。馆内不仅陈列静态文物,还通过场景还原等方式,生动再现景颇族传统的劳动、生活场景。此外,博物馆还与当地村寨合作,定期邀请景颇族长老和文化传承人到博物馆进行现场演示,如织锦、竹编制作等传统技艺,以及带领群众跳景颇族叮歌、赠歌等传统舞蹈。这种“活态”展示方式,不仅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景颇族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博物馆成文化名片,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西山乡景颇族博物馆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在博物馆参观人员登记册上,记者看到,仅2025年2月19日以来,就有来自北京、陕西、浙江、河北、云南等地的游客慕名来到西山乡,参观博物馆。博物馆附近的村寨开设了多家农家乐和手工艺品店,村民通过销售景颇族特色商品增加了收入。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的守护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西山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对博物馆的支持力度,将其打造为集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景颇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离开博物馆时,春日暖阳正洒在馆外的景颇族图腾柱上,仿佛为这座“活态宝库”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在这里,景颇族的文化记忆被精心守护,也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文化的殿堂,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景颇族的文化之光永远闪耀。德宏融媒记者 倪桂英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景颇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基地。它用“活态”的方式让文化“活”起来,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希望未来,这座博物馆能继续发挥其文化价值,为景颇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