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盈江丨盈江石梯:山水相依 人鸟相谐
+ 收藏

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是鸟类保护和观鸟产业发展的典范。石梯村位于中缅边境大山深处,世代居住着刀耕火种的直过民族——傈僳族和景颇族,曾形成“生态破坏——贫困落后”的怪圈。

石梯村房屋改造前

石梯村旧颜

近年来,通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石梯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监测到鸟类500余种,是全国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并且是全国唯一记录有5种犀鸟栖息的地区,被誉为“活着的鸟类博物馆”“中国犀鸟谷”。


花冠皱盔犀鸟展翅飞翔

双角犀鸟一家

石梯村依托丰富的鸟类和独特的民族人文资源,采取“政府+合作社+协会+企业+村民+科研”模式,用好“鸟资源”、做好“鸟文章”,通过建“鸟点”、设“鸟塘”、当“鸟导”、树“鸟业”、兴“鸟节”、创“鸟游”等路径,从“直过民族”村中率先脱贫出列,曾经的“砍树人变护林人、狩猎人变护鸟人、贫困人变鸟导游、贫困村变旅游村”,门前屋后树冠树梢“鸟窝”常在,真正地构建了一幅“山水相依,人鸟相谐”的美丽画卷。

人鸟和谐共处

政府主导,高要求打造中国犀鸟谷,立法立规,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今村民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粗放模式被摒弃,主动放下了“斧头、砍刀、兽夹”等“祖传家当”,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并将生态保护写入村规民约,从过去的“打鸟、捕鸟人”蜕变为现在“爱鸟、护鸟人”。“人鸟相依、天人相谐”的美景让越来越多的观鸟人、摄影师慕名而来。


“鸟塘”国内外观鸟爱好者

与此同时,石梯村民顺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把坚果、咖啡、荔枝等经济林果作为主要产业,逐步形成了“林木+林旅+林下”绿色立体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了以观鸟、拍鸟、住“鸟屋”、吃“观鸟饭”等为主的立体式产业,目前,全村有“鸟导”50余名,每名均能熟练辨别150余种鸟类,8名草根“鸟导”曾9次走进央视,为鸟代言。“小鸟”带动了“大产业”,村民走上了生态致富路。


石梯村房屋改造后


石梯村新貌

“太平镇石梯生态发展经验”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盈江犀鸟入选《COP15中国宣传片》;中、英、日、缅、老挝五种语言在40余家中外媒体平台讲述《“护鸟”就是护住“金饭碗”—云南石梯村生态脱贫经》,石梯的美誉度和观鸟的辐射影响力不断提升。

记者:雷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