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生活大揭秘——以德宏瑞丽为例
+ 收藏

  阴雨绵绵,伴着我们骄阳似火的热情。抵达瑞丽,独具魅力的特色建筑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我们按照计划开始对当地特色较鲜明的地方进行采访调查。

  第一天,我们去往一寨两国,那里是中国和缅甸边境线的隔桥,当地旅游来往人数最多的地方。

  这里是我们实践开始的地方,我们留下了团队的第一张合影。

  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往里走,一条一跃就能跳过的小河隔开了两个国家,当地人民热情好客,完全感觉不到脚下是中国的泥土,小河的那边是缅甸的泥土的那种地界分明的强烈感。石板路上用中文和缅语写着一些简短的话语,给游人们带来温馨的问候与祝福。

  小路的尽头是国门书社,书社里陈列着多种文字的书籍,我们打算采访一个工作人员,她是新来的缅甸人,还听不懂汉话。店里的老板热情的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给我们介绍说,这边傣族人比较多,缅甸人中也有很多傣族人,很多人都会说汉语、缅语、傣语……这边小学的学生在课堂上中文课和缅语课交叉着上,平时有的还说其它语言,所以一个人都能掌握几种语言,书店里有多种文字的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往里走就到了一桥跨两国,桥的那边有一方塔和一方许愿地,桥上铺着玉石,(满满的土豪气息)人们都称它为玉桥,守桥的人告诉我们:桥刚建起来的时候,上面镶满了玉石,阳光一照,发出璀璨的光芒,传言是塔中的神灵显灵来保佑这方土地!后来,桥上的玉石被人盗走了很多。

  在塔的不远处,开着很多商铺,我们幸运的采访到一位从湖南过来这边做生意的老板,他说当年他过来这边做生意是因为听说畹町这边发展很快,瑞丽这边的生意也挺好做就来了,在这边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但我们问他当时对边境这边的印象会不会感觉很乱、不安全等因素时,老板笑着回答说,当时他家这边有亲戚,他来到瑞丽以后觉得这边特别好,空气好,到处山清水秀,特别是这边的人也善良老实,就一直在这边住下去了,他的两个儿子在老家湖南那边读完书后现在也来这边工作,不想回去,全家人现在都在这边生活……当我们采访结束准备离去时,老板的父亲举着双手的大拇指说:“年轻人,好好干,你们以后了不起啊!”带着老人的鼓励与祝福,我们前往在一寨两国要采访的最后一个地点——一歌舞两国。

  倾盆的大雨止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抵达最后一个采访地点时,所有的队员都成了“落汤鸡”。

  我们到舞台后拜访了工作人员,主持人热情的邀请我们的队员上台表演节目,趁着队员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我们对刚才表演结束的舞蹈家进行了采访,她们表演时女性的脖子上都戴满了金黄色的圈,采访后才得知,原来她们都是布岛族(也叫长颈族),按照她们的风俗,女孩在5岁的时候就要在颈及四肢套上铜圈带上1公斤的铜环,十岁开始便每年在颈上多加一个,一直至到二十五岁为止。长颈族觉得女子颈越长便越美,所以她们由五岁开始,这些环只能往上添,不能往下拿,终生都要佩戴。

  一国两寨,左手拉着缅甸,右手拉着中国,每一样事物都传递着浓浓的两国情!一国两寨水井、一秋荡两国、一桥跨两国、一塔佑两国、一歌舞两国……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像一家人,凝聚了两个国家的友爱!

  采访结束时,细阳从乌云里透出,采访时碰到的困难与烦恼,现在也如拨开云雾见晴天一样消失不见。加油吧,少年!探索实践的意义!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实践的第二天,一场大雨打乱了我们计划中要前往的实践地点,一直到中午,雨势才小了许多,撑起雨伞,我们意志高昂的前往另一个采访地点——边寨喊沙。

  一进寨子,不远处就竖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赠缅甸友人”,传递出寨内人的友好、好客之意。这个寨子国界划分后归入中国的领土,在这里居住的主要是傣族人民。

  走进寨子深处,沿路有几个婆婆摆着小摊在卖水果,我们和婆婆聊天,她说,我们来的不是时候,现在是淡季,什么活动都没有,如果我们提前一两个月来就可以在“四面佛”那边看到寨子里举行的泼水节和一些其它的活动,那时候的人是最多的。当我们问及在这边的生活怎么样时,婆婆开心地说:“好好好,什么都好,你不要看我们这里人少,这边的生活可悠闲快活呢!”如婆婆所说,这边的生活生活节奏比较慢,盛产水果,物价也比较低,比西瓜还大的一个菠萝蜜只要五块钱。

  寨子里的人家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竹楼,我们采访了当地居住的一户傣家人,阿姨告诉我们,她们住的这种竹楼遇到地震是不会倒的,只会越震越紧,房子比较结实,冬暖夏凉嘞!当我们问及她们的孩子在哪里上学时,阿姨说,这里的不远处有一所喊沙小学,这儿的孩子都在那里上小学,毕业后有的孩子会去缅甸那边上学,有的是在中国这边。访谈结束后,我们在阿姨的指引下去参观了喊沙小学,这是一所民族文化传承学校,学校开展了双语(缅甸语和中文)教学,有专门的汉语老师会过来这边支教,高年级的学生还会学英语。传承民族文化,加强了边寨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边寨喊沙的调查采访结束后回到旅社,夜幕已经降临,几个队员由于天气的影响而生病了,我们互相照顾着,晚上聚在一起整理一天的采访记录和制定下一天的实践目的、计划和要达到的目标。我们互相鼓励着,深夜十二点,发着烧的队长还在整理一些资料,为第二天的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第三天,在队长的阿姨的带领和帮助下,我们前往瑞丽最大的玉器市场。瑞丽盛产玉石,当年在素有“小上海”之称的畹町的发展带动下,玉石贸易在瑞丽蓬勃发展。

  我们分组出发去采访当地的商家,从采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这个玉器市场中经营的老板大多都是外来人员而并非本地人,一个老家是河南的老板对我们说,他来这边好多年了,当初听说这边的发展很快,玉器生意很好做,就过来这边做玉石生意,但这两年的生意不好做了,来往的游客也比较少,热情的老板还教我们如何辨别玉器的好坏。我们还采访到一个缅甸老板,他的中文说的非常好,他告诉我们,前几年来这边买玉器的中国游客非常多,他和中国的游客交流多了,说的中文也就比较流利了。他还说他以前是做农贸生意,后来和别人一起做玉石生意,现在的玉石生意也不好做了。

  综合各小组成员的调查情况分析:玉石贸易带动着瑞丽市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牵动着多种附加产业的发展,游客数量的变化与玉石生意的好坏紧密联系,游客变少给瑞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力。

  玉器市场调查结束后,我们又采访了它周边的一些商店和小摊小贩。

  在一家傣味餐馆中,我们询问了一位来自缅甸的小姑娘,她在这家餐馆工作,已经在中国这边待了两三个月了。她的汉语很不错,我们很好奇她在哪学的汉语,她腼腆地告诉我们在一所高中,而且已经学到二年级了。

  一位缅甸的阿姨和大叔在这边卖一些小吃,他们说,在中国和缅甸摆摊都是一样的,都会有城管,缅甸人民来中国摆摊需要办理一些相关的证明。

  第四天,我们前往实践调查的最后一个地点——国门姐告。

  姐告,系傣语,意为旧城,是中国云南省的最大的边贸口岸,云南50%左右的边贸物资从这里进出,是320国道的终点,有“天涯地角”之称,它对面是缅甸的木姐市。

  每一天进出国门的人、车辆都要排队经过严格的检查后才能通过,偷渡过来的人都要被前送过去。

  在中国的国门这边,有一个很大的农贸市场,大多数人售卖的人都是缅甸人,他们每天早上从国门把菜从缅甸运过来,下午再回去缅甸。一个售卖的阿姨告诉我们,在这里,缅甸的钱和中国的钱是通用的,但是缅甸的钱和中国的钱兑换的汇率每天都在变,她们每天都要关注钱的汇率,有时钱的汇率还会影响她们的生意,这是她们最烦恼的一点。

  我们还调查了解到,以前这边的很多人都会偷渡到缅甸那边买菜,现在管制的比较严格之后,这边的贸易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每天都会有很多蔬菜水果从国门运过来,偷渡的现象也慢慢减少了。

  国门,横跨着国界线,像一扇隔开两个家的大门,这边门里是中国,那边门里是缅甸,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就像一家人一样相处融洽。

  离开国门姐告以后,我们还去了三江并流的地方调查。根据别人的介绍讲解,我们了解到,这一片江河就是抗战时期阻断敌方侵略的地方,河的对岸就是缅甸,早些年还可以看到河那边还遗留着抗战时期搁置在上山的大炮。这边附近的一个寺庙和远处山坳里的一所缅甸的寺庙隔河相望,缅甸的佛教文化也影响着瑞丽这边的佛教,宗教文化的相通体现了边境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当晚十一点多,我们接到了接收我们这个社会实践团体的政府官员的电话,本打算明天去拜访,但由于他明天要去出差,所以我们第二天的采访临时改换到晚上了。这位好心的大哥哥刚开完会就前来我们住的地方接受我们的采访,他一一耐心的回答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还给我们细细讲解了瑞丽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与目标。在他的讲解中,我们对瑞丽有了一个全新而完整的认识,他还询问了我们的调查情况,对我们的社会实践给予了肯定与高度的评价。时间总是匆匆流过,不知不觉中,我们已交流了三个多小时。深夜的采访,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一位尽职尽责的政府官员对我们一群懵懂的大学生的关爱与帮助,千言万语也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感谢,只能真诚的说一声:“谢谢你,大哥哥!”

  深夜的采访结束了,我们的社会实践也告一段落了。从实践的开始到结束,我们总会碰上或大或小的困难,在队友和他人的帮助下,我们圆满的完成了此次的社会实践。我们实践的时间或许不长,但我们打开了自己心中的那方象牙塔,用自己的行动去认识和了解一个地方,用自己获得的知识能够为他人提供一丝细小的帮助,对我们来说就是很大的感动。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探索到了社会实践的意义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我们团队的微小力量为社会服务。踏实、认真、实干、团结、互帮互助……这些词语所传递的力量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我们真真切切的有了一番新的体验,“用行动为我们的实践添彩”是我们的口号!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