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蚕桑产业破“茧”成“蝶”——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专家工作站助力产业发展小记
+ 收藏

陇川县陇把镇吕良村养蚕农户176户,连片桑园面积2975亩,建有标准化蚕棚572座5.94万平方米……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数字,是陇川县蚕桑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好佐证。

陇川县是我州蚕桑产业发展大县。近年来,在陇川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信公司”)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成立专家工作站,促进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激发了新的生产活力。


人才支持强支撑

正信公司在我州拥有25个小蚕基地,发展桑园6万亩。在陇川县委、县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正信公司与云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及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构建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30余名专家院士和高层次人才到陇川服务,开展科研项目,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推广智能化、机械化、规模化技术,打造农业闭环生产,延长蚕桑产业链。

西南大学的蚕丝科学与技术团队依托正信公司,在陇川建立了夏庆友专家工作站,重点开展蚕品种改良及人工饲料养蚕、甘蔗残留解毒、桑叶再利用、桑树病虫害防治等课题,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技术创新促转化

作为传统的农业产业,蚕桑产业是一个高效的富民产业。经过深入研究,专家工作站成功研发了一套名为“冬季剪伐+石硫合剂+剪伐喂蚕”的绿色防控体系,专门用于桑树病虫害的防治。该体系结合了冬季桑园管理的多项措施,例如使用石硫合剂喷施树体以防治桑褐斑病、桑芽枯病、桑介壳虫等病虫害,在晚秋蚕饲养结束后及时进行封园治虫,压低害虫越冬基数。

研究了“桑树穿裙子+石硫合剂、石灰、食盐等涂白+剪伐喂蚕”的绿色防虫、防草技术体系。桑树穿裙子技术通过使用地布将桑树周围40至50厘米的区域包裹起来,每行桑树之间留出50至70厘米的空间以便于耕作、施肥,同时允许草类生长。草长至一定高度后,采用割草机修剪,雨季腐烂成为天然肥料,进而减少有机肥使用,降低管理成本。经过涂白处理,石硫合剂能够在3至5月有效减少红蜘蛛和桑蓟马的发生率,从而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防草地布设计精妙,既能有效阻挡杂草的穿透,又能抑制土壤颗粒的反渗,确保地面整洁无虞,同时具备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底部透气性好,可促进土壤中蚯蚓等微生物繁殖,优化土壤微环境,使土壤疏松,防止板结。

专家工作站采取“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广了企业与农户分工合作的养蚕方式。由企业建立小蚕基地,负责从小蚕开始饲养至3龄盛食期;再由基地带动农户,接管大蚕的饲养工作。此模式让企业肩负小蚕饲养的高风险重任,农户则接手风险较低、操作简便的大蚕饲养环节,从而轻松助力农户迈入养蚕行业,享受低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经营之道。这样既保证了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又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农户的利益,让蚕农从“小、散、弱”向大户转变,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典型引路重引领

全面实施“有机蚕茧补贴和一人一次多养”奖励补贴政策,大力推广一人一次多养的蚕桑发展模式。农户一次养蚕3张以上,每公斤蚕茧正信公司奖励2元;一次养蚕4张以上,每公斤蚕茧正信公司奖励2.5元;一次养蚕5张以上,每公斤蚕茧正信公司奖励3元。这种一次多养的奖励机制激发了蚕农的养殖热情,提升了蚕茧的产量与品质,从而有效增加了蚕农的经济收益。

目前,陇川县已成功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引领蚕桑产业发展的“黄金路”,这得益于政府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专家工作站的全心服务,以及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实施。2023年带动德宏州2561户养蚕户,产茧1060.59吨,茧款收入4966.64万元,户均收入1.94万元,增长率达26.79%。其中带动脱贫监测户972户,产茧311.01吨,茧款收入1454.40万元,户均收入1.5万元,增长率达4.26%。通过种植桑树和养蚕,农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得益于科学的管理与技术创新,蚕桑产业已跃升为陇川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陇川县将持续扩大有机蚕茧生产规模,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协作,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的科技水平,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动能。(德宏融媒记者 蒋薇)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