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边疆追梦人之三:让乡村不再凋零
+ 收藏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乡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边疆德宏,有一群阿昌新青年,他们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以农村为舞台,以振兴乡村为己任,带着乡亲们奔向致富路,成了新时代的追梦人。

  带着乡亲富起来

  身材敦实、皮肤微黑的阿昌青年赵清林出生在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横路村,2007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专业。

  赵清林只有34岁,却已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好多年,取得二级建造师资格。看着家乡许多家庭的“顶梁柱”无事做,他转到梁河来开拓事业,承接各类工程,想带着乡亲们在“家门口”致富。目前,他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共有技术人员47人,聘用了很多临时农民工。

  “当初跟着我一起干的乡亲们,有的自立门户,开了公司;有的以前家庭困难,如今房子装修华丽,许多人购置了小轿车。”赵清林说。

  “进入新时代,我们少数民族变化最大的是生活环境变美了,小时候寨子里到处是鸡屎、牛粪、稀泥,现在干净又美丽。社会风气变了,喝酒骂街的少了,做事公平公开,处处透着安全和谐。”一名阿昌小伙说。

  赵清林每天都穿梭在各处的工地,盯紧工期和质量,排查安全隐患,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公司还在起步阶段,未来的目标是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家乡人致富。“感谢政府,感谢时代,让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富强的奋斗者。”赵清林说,“我们的老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吃不好穿不好,供我们出去读书见了世面,我们青年一代就要踏实做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我希望阿昌族青年多读书、多走出去,敢于拼搏。”

  阿昌山走出的网红“表哥”

  “阿昌表哥”曹树元是一名电商创业人,也是全国“最美农民工”。他大专毕业后先后辗转昆明、贵州等地打工,挖过隧道,端过盘子,在工地干过,但每个月的工资仅够勉强糊口。

  2014年11月,曹树元回到故乡梁河,在一家网店做线上客服,也正是这一段工作经历让他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家乡的好产品藏在深山,没有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可惜了。”2015年,曹树元筹资开了第一家网店,努力把本地好的农产品卖出去。

  此后,曹树元的足迹遍布全州各个村寨,寻找好产品,拍摄小视频增流量。他到农户家中收购山货,不仅出价公道,而且从不赊账,积攒了良好的口碑。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曹树元的网店订单量逐步增多。2021年,曹树元共售出薏仁、滇皂荚、蜂蜜等农特产品数十吨,网店和微信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曹树元的网店取名为“阿昌山”,是一种家乡情结。记者采访时,他手里的两台手机不停地响,店里的工人忙着打单、出单、发货……待寄的包裹如小山一样。“今天是双十一,最忙的一天,订单有点多。”他笑着说。目前他正在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货、销售网络,事业蒸蒸日上。

  “目前面临的困难是物流成本高,缺乏运营人才,找不到精准客源。”曹树元描绘道:未来的目标是注册一家公司,围绕“康养梁河”的定位,运用中医调理,搭配和销售营养餐、月子餐、减脂餐等,把家乡生态、绿色农产品销售出去。

  他不忘回报家乡、回馈社会的初心,与合伙人在梁河县民政局注册了公益组织——梁河县慈善会。“我们不募捐,从电商卖货赚得的钱中提取一部分,来捐资助学、帮助孤寡老人。”

  把梦想“织”进筒裙里

  到过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卑妥瓦的人,无不为它的美折服。这里是中国阿昌美丽宜居休闲旅游第一村,是“幸福阿昌”的缩影。如果仅有坚固美丽的房舍、完备的设施,村民却不得不外出谋生,与千万个村庄一样,卑妥瓦的沉寂和衰败将不可避免。如何让卑妥瓦宜居又宜业?阿昌族青年尹春焕给出了答案。

  1984年出生的尹春焕从小喜欢唱歌和服装设计。“阿昌族传统织锦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代代相传的‘活化石’,如果没有人保护和传承,终有一天会消亡。”这是尹春焕的忧虑,也是传统手工艺面临的现实问题。尹春焕在“家门口”牵头打造了阿昌族织锦馆,带着村里的阿昌妇女制作民族服饰和文创产品,让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

  2018年4月,梁河县娥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尹春焕为企业法人。通过“公司+织锦合作社+手工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吸纳本地165名阿昌族同胞就业,签约46名当地妇女成立民间文艺表演队,帮助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年平均收入增长3000元。她还动员卑妥瓦村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客栈,接待游客,吃上了“旅游饭”。

  尹春焕11月份的行程满满当当,刚刚带着自己设计的民族服饰到昆明参加完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2民族赛装文化节,又到上海参加纺、染、织、绣产品创意设计研修培训。奔波在路上很累,但她乐在其中。如今,她把织锦艺术从传统的阿昌服饰筒裙,延伸至织锦提包、布鞋、挂件、配饰、文创产品等,让阿昌织锦焕发出新的光彩,远销北京、上海等地。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不经战乱,不缺衣食。感谢中国共产党,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让我们有梦可织,有梦可实现。”尹春焕说。未来,她将以乡村资源、文化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

  行走阿昌山寨采访中,记者还认识了去深圳发展4年,最终回到家乡当了九保乡丙盖村党总支副书记、妇联主席的白云云。1996年出生的她,以带领阿昌族姐妹过上美好生活为己任,一边服务基层一边提升学历,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正是这样一群朝气蓬勃、有梦想、敢冲闯的阿昌新青年,让我们看到: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新的希望正在萌发,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德宏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肖素梅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新闻推荐